第十講:草本花及藤本、蔓本花畫法
草本花畫法
草本花與木本花根莖不同。其當年生者,多在春季播種,夏間發花,深秋結實后即枯萎;其二年或多年生者,根莖留地下過冬,來年春天再萌發新芽;其不耐寒的根莖,又需由人工收貯,翌年再種。
草本花卉從萌芽到枯葉,時間僅數月。比起木本花來,它枝干矮小,花葉脆弱,根柢淺薄,不能凌寒耐霜。菊花、水仙雖能在秋冬開放,但必須有適當的地理環境或培植在花房暖室中。
在溫暖適當的地理環境下,—些多年生草本花卉能自然繁殖。如泰山之陽遍布山丹,武當山谷水仙叢生,嶺南諸山蘭蕙繁茂,都是得到了適宜的土地環境和適應的氣候條件。
草本花之所以為草本,就是因為它的枝干是草質,不是木質,不堅實。含水分多,枝嫩葉薄,花冠輕盈,偃仰多姿。這是草本花的特征,畫時要夸張這一特征。正因為草本花枝干纖細柔弱而又勁挺有韌力,所以臨風則扶疏有致,更顯露花枝的輕盈、婀娜、旖旎、招展之趣。表現時應在柔弱中又見新生、峭拔之氣,方為上乘。
每種草花的特點、性格都不相同。一枝、一葉、一花、一蕊,都各有風致。如菊花雖為草本,但它在秋冷時才發花,有傲霜之姿。畫菊花枝宜孤勁,以異于春花之和柔;葉宜肥潤,以異于殘卉之枯槁。
草本花卉種類繁多,不易掌握,學習時可采用分組歸類對比的辦法。如把山丹、百合、萱草、金針、水菖蒲、鳶尾(見右圖)、蝴蝶花、唐菖蒲等分為一類,它們的花形有些相似,都是中型花,兩輪,六瓣,三大三小。再仔細分,百合的花瓣圓中帶方,萱草的花瓣就比百合長,金針的花瓣就更細長,唐菖蒲花柔軟而有折皺。它們的葉子也有區別,萱花的葉子寬而軟,向四面紛披,金針的葉子就細長,鳶尾、唐菖蒲的葉子如劍,水菖蒲的葉子更細長,呈狹線形。每一組重點研究一兩種花,掌握了以后再逐漸擴展品種,這樣比較容易找出它們的異同處。又如蜀葵、秋葵、錦葵、鳳仙、罌粟、虞美人等,它們的葉子也各有特點,可進行類比對照。或葉薄多歧,或形如雞距,或皺縮如剪絹,或葉還有火焰紋,或成齒緣邊,大都構造繁復,區分細密。又如秋海棠、紅蓼花,在初生或深秋,嫩葉為紅黃色,筋脈如敷粉;玉簪花紫白分色,葉形大小不一,而菊花又千態萬狀,既有共同特征而又各具形態。
有些花木初看樣子差不多,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許多不同的地方。如牡丹和芍藥,一為草本,一為木本。牡丹花瓣密致而短扁;芍藥花瓣多攢簇而尖長,牡丹葉子肥厚,生于嫩枝,芍藥葉子紋披,細長多歧;牡丹老干杈丫,芍藥宿根在土,年年萌發新枝。牡丹和芍藥的花蕊,又因單瓣重瓣之分而形狀各有不同。只有掌握得具體細致了,下筆才能符合造物,全其生意。
草本花卉在構圖布局上也與木本花木不同。在分枝、布葉、著花等方面,要注意疏密、掩映、高低和向背。花要掩葉,葉亦要掩花。葉須偃仰而不亂,枝須穿插而不雜,根須交加而不排比。不能只畫一面花,朵朵一樣。花朵忌散亂,忌重復,忌無主賓層次。畫時可先畫花后畫枝葉,也可在未畫花葉前先確定枝葉位置。等花葉畫完再畫干。先畫花后畫葉,則花掩枝葉;先畫葉后畫花,則花藏葉間;畫葉忌用筆無力,形如失水。枝葉應于柔弱中寓勁挺,婀娜中見峭拔。要不離形似,不拘形似,追求本質精神的表現,才能意趣橫生。不要在一枝一葉的抑揚反正中取巧,貴在觀照全圖取勢,要在色墨的渾融求氣勢,在用筆的縱橫頓挫中求形似。枝葉的穿插,花朵的俯仰,既應本之于造化生成,又須依賴筆墨去表現,才能見其姿態風神。至于帶霞、引風、垂雨、滴露,尤應于構圖中加意經營。
一幅好的寫意花卉,無論運用哪種表現方法都應注重墨骨,正如工筆花卉那樣,洗去鉛華,依然是一幅勁整有力的白描勾勒。雖屬點彩方法,亦應加意用墨,用筆用墨到家,然后賦彩。墨借色彩,就愈顯光華璀璨,色依墨光,就更能表現出花卉的質感。若純以色彩為重,一味寫其嬌艷,便容易畫俗,更難以表現其骨氣。所謂以筆墨為筋骨,以彩粉為肌膚,是寫意花鳥畫技法的關鍵。
藤本、蔓本花畫法:
藤本花經常入畫的有藤蘿(紫藤,白藤)、凌霄、葡萄、爬山虎、金銀花以及各種山藤、野藤。蔓本花經常入畫的有牽牛、蔦蘿、葫蘆、扁豆、絲瓜、黃瓜、南瓜、瓜蔞、爆竹花等。
藤本花和蔓本花都有長藤、長蔓,不同于木本花和草本花。其藤蔓或纏于喬木之上,或繞于山石之間;或依于柴籬、棚柱、屋頂、墻頭,各具姿態。畫垂藤,要有凌空垂下之勢,不能與背景粘著一起,也不能使其無所依據;在水邊畫藤,要呈倒掛探水狀;在枯樹、湖石上畫藤,要穿穴引蔓,牽延合理。藤蔓不可亂纏,要合乎物情,要于亂中取勢,繁復而有條理。花、葉、枝、蔓來龍去脈要交待清楚。
畫藤本花和蔓本花,—定要注意藤蔓在畫面上的位置,要有意地把藤蔓作為主體來安排。畫藤蔓又要注意它們各自的特征,如葡萄藤的老干蒼勁而新枝柔弱,藤蘿和凌霄不同,南瓜和絲瓜也不同,葫蘆蔓粗壯而蔦蘿蔓纖細,只有掌握了這些特征,才能畫出它們各自的意態。要善于發現它們本身的美,并有意識地去夸張它們的美。百尺柔蔓,輕風搖曳,綠葉披拂,幽花煌煌,皆別有一番風韻。
畫藤本蔓本花,可先畫藤蔓后畫花葉,也可先畫花葉后畫藤蔓。可先藤后花,花后又畫藤,又可先花后藤,藤后又著花,這要根據不同的題材和作者的立意而定。李復堂畫藤蘿,先畫藤后畫花,穗長花稀,穿插于藤條中,很有風斂;吳昌碩經常只畫花朵葉片,然后以草書之法套畫枝干。運用套畫枝干的方法時要胸有成竹,一揮而就,才能顯得生動有力。
畫紫藤、葡萄等老干時可用墨或赭墨,嫩弱枝干可用赭綠及草綠,又可用苔點破墨法以增加濃淡變化。畫蔓本花的蔓,除用赭綠草綠外,又可用濃墨、淡墨來畫,墨上也可用套罩法賦以淡彩。
畫藤花可以點彩,也可以勾勒。可先點后勾,也可先勾后點。一般說來,畫葉和畫花的方法要有所區別。我經常點花時勾葉,勾花時點葉。勾葉時可先點色,趁未干時勾勒葉邊和葉筋。
李復堂畫紫藤常用花青點花,也用石青點,或用花青合粉點,然后用渴筆再勒花形,則花穗疏落有致。趙之謙畫藤花多以紫粉一色點成,風格濃郁、渾厚、古樸。任伯年則夸張了藤花花柄和花托的美,花葉各自集中,整體感強。吳昌碩畫紫藤喜用洋紅和花青錯落點出,亦自成一體。齊白石畫葫蘆,晚年純以石黃平涂,配以墨套花青葉。他畫牽牛花,喜以洋紅或石青點花瓣,是在師法自然的同時又加以夸張變化,給人以凝練厚重、古樸可喜之感。趙之謙畫凌霄,以朱黃點花瓣,以朱 或洋紅絲瓣紋,雖一色卻層次分明。
總之,無論畫草本、木本、藤本、蔓本花木,都要從現實觀察入手,目驗心識,然后再結合前人規律,融合變通,并通過親手多次實踐,才能生發新意,創造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