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書畫藝術

在中國書畫發展史上,隋唐是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又一重要時期。

隋代書畫,繼往開來,醞釀著新風格的出現。初唐書畫承襲隋風,頗尚法度,但漸呈新貌。至盛唐則完成了風格的轉變。此時,各科畫家與各體書家先后涌現,風格趨向健美飛動。以吳道子為代表的人物畫(含宗教畫)與山水畫,以張旭、顏真卿為代表的草書、真書與行書,呈現了唐代書畫燦爛輝煌的卓越成就。中晚唐的書畫又有了新的變異,流風余韻,波及五代。自隋建國伊始,即造妙楷臺與寶跡臺皮藏法書名畫,唐代宮私收藏更蔚為一時風氣,官私收藏還推動了法書名畫的模拓復制,促進了書畫史論的整理與著述,為日后的研究保存了珍貴的原作、摹本與文獻。

隋代的繪畫風格,承先啟后,具有細密精致而臻麗"的特點。

此時集中于京酸的畫家,來自南北各地,大多擅長宗教題材,也描寫貴族的生活風俗。把現實人物的活動置于自然環境之中加以表現,成為新的時代風貌。畫家筆下的人物,以形寫種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別在描寫貴族人物的儀容神態上取得新的成績。作為人物活動環境的山水,由于重視了比例的得當,較好地表現了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間效果,開始具有了獨幅山水畫的價值。山水畫法盡管沒有一一擺脫魏晉以來的裝飾手法,但寫實能力是明顯地前進了。

當時最著名的畫家有楊契丹、鄭法士、董伯仁與展子虔,孫尚子與尉遲跋質那亦有名于時。這些名家各有所擅,如楊擅朝延替組",董擅臺閣",展擅車馬",孫擅美人魅魅"。他們之中的多數,在風格技法上承繼了前代傳統,主要祖述顧皚之、陸探微與張僧踩,更多受到顧氏的影響,屬意溫雅,用筆調潤"作風近于綿密一體。不過孫尚子與尉遲跋質那略有例外。孫尚子善為戰筆,甚有氣力",尉遲跋質那則來自新疆于閡,善畫外國佛像。隋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雖屬宗教題材,但畫法風格與傳世卷軸畫是完全一致的。

唐代的繪畫在隋朝基礎上獲得了全面發展,人物鞍馬畫取得了非凡成就,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鳥與走獸也作為一個獨立畫科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可以說,畫種紛呈,多姿多彩,名手涌現,各擅勝場,每個時期均有不同特點,綜而觀之可謂煥爛而求備。

初唐的人物畫有了很大發展,山水畫沿襲著隋代以來的細密作風,花鳥畫出現了個別的名家,宗教繪畫的世俗化尚處于量變中。人物畫的時代特征首先在取材上反映出來,如,果說,過去更多描繪歷史故實與文學經傳的話,那么,這時則突出地表現當代重大政治事件與功臣勛將了。在畫法風格上,主要有中原風格與邊區風格兩種,兩種風格并行不悖,亦有相互影響,卻尚未融而為一。以閻立本為代表的中原作風的人物肖像畫,繼承了北朝楊子華與南朝張僧碌的傳統,在把握人物的準確造型和氣質風度上大大前進了一步,用筆洗煉圓勁,賦色沉著典雅,單純而不單調,富于概括性。所畫仕女身姿茵條而面部已略呈豐頤。以尉遲乙僧為代表的邊睡作風的人物佛像畫,、構形饒于變化,有一定的凹凸感,用筆緊勁屈曲,設色濃厚鮮明。以李思訓及乾陵諸陪葬墓壁畫為代表的山水畫,其畫法上雖無重大突破,甚至畫樹依就刷脈縷葉"然而已啟用了比較簡單的斧劈簸。界畫樓臺還出現了宋代李成襲用的仰畫飛檐"之法。以薛穰、殷仲容為代表的花鳥畫,則既有設色一種,又開始有了水墨畫。這時最著名的畫家還有閻立德與康薩陀等。他們或兼長,或專工,或發展了中原傳統,或帶來了邊陸新風,為盛唐中國畫的突飛猛進奠立了基礎。雖然他們的作品沒有一一流傳下來,但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畫、新疆出土的絹畫與敦煌莫高窟等佛窟壁畫,在不同程度上顯現了他們所代表的時代風格。

盛唐是中國畫史上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一個出現了巨人與全新風格的時代,一個應物象形能力極大提高并且與豐富的藝術想象相結合的時代。這時,宗教繪畫更加世俗化了。經變又有發展,現實生活愈來愈多地在宗教主題中得到反映,不同地區的畫法交融為一,產生了頗受歡迎的新樣式,以豐肥,,為尚的現實婦女進入畫面,甚至把使女畫成了普渡眾生的菩薩,生活中的悲慘凄惻借助藝術想象幻化成令人不寒而悚的地獄圖景,因此,其藝術的表現力與感染力都大幅度地提高了。以吳道子、張董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繼初唐描寫重大政治事件之后,進而擴展到日常生活,觀察越發深入,表現益形得心應手,在心理刻劃與細節描寫上超乎前人。人物造型更加準確生動,甚至有四面生意。仕女形象大率糧麗豐滿,用筆出現了更有彈力的藥菜條般的描法,流暢飛動,剛健嫻娜。重設色者鮮明柔麗,淡設色者以墨為主,在焦墨痕中略施微色渲染,因前古所無,獲沓一時,流傳至今。始于張僧蹤的離披點畫,時見缺略'的疏體"亦流行于時,構圖布局則以氣勢見長,以充分的運動感與力量表現了旺盛的活力。以李昭道、吳道子、張玉最為代表的山水畫此時已獲得獨立地位,工致而精麗者尚帶裝飾意味,粗放而簡販者卻脫穎而出,以一定的立體感引人矚目。專以水墨為尚的破墨山水也已初現端倪。花卉禽鳥題材雖尚待發展,而牛馬題材十分盛行,曹霸、韓斡、陳閥、韓混與韋但名手輩出,不僅描繪其形,質、動的造詣遠非昔比,而且在刻劃畜獸性情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盛唐畫家名手如云,著名者還有盧梭伽、梁令璜、王維等。他們雖各擅勝場,但不少有多方面的才能,作品存者不多,但其風格面貌與敦煌莫高窟壁畫、傳世石刻線畫是異曲同工的。

中晚唐的繪畫,一方面完善著盛唐的風格,另方面轉向新的途徑。此時以周肪為代表的肖像畫、人物仕女畫與宗教繪畫,繼承發展著盛唐的馀緒,更趨圓滿完備。肖像畫不唯妙得其真,且能體現被畫者性情言笑之狀。仕女畫未脫張董蹊徑,但更尚風姿,形象仍屬豐艷旅麗,性梅情思的表現則青出于藍,優秀的作品還傳達了內心孤寂迷惘的情緒。宗教繪畫也出現了頗有影響的新樣式。以王墨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畫的變異,是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現象,選材盛行樹石,畫法漸重用墨,該墨山水的崛起,應手隨意,倏若造化"的高超技藝的形成,最后又一次完成了山水畫的改步變古"。這時的花鳥畫也獲得了突出發展,題材廣泛,畫法多屬"筆跡輕利",用彩鮮明",在表現花卉的泡雨疏風,禽鳥的婆婆起與舞上,做到了若應節奏"和光色艷發"。在工細花鳥畫日臻成熟的同時,描繪田野情趣、疏淡簡潔的花鳥畫也粗成了。邊鶯、滕昌格、刁光后等人集中體現了花鳥畫此時的成就,其他著名畫家還有李真與孫位等名家們的真跡,畫多已不傳,但日漸發現的出土作品與石窟壁畫的有關部分已經并可能進一步增進我們的上述認識。

隋代的書法,上承南北朝,下啟唐代,書風巧整兼力,不離規矩,兼有東晉南朝書法的疏放嬌妙,北朝書法的方整道勁。初唐大家的風范規模,、在此時已經粗具。著名書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等,法書墨跡則有千字文與寫經,《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蘇孝慈志》、《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了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

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名家,真書與草書的影響尤著。真書書家大多脫胎于主拳之,但又兼承魏晉以來墨跡與碑版的雙重傳統,漸從蕭散嬌妙的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勁,法度森整。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亦漸由步伍大、小王而趨于飛動縱逸。篆隸雖無多大發展,亦能紹述秦漢遺法,形成或嚴整緊勁、或道勁圓活的新風。唐代各體書法風格的總特點是講求法度又頗具力之美,但亦不失風韻。這一時代新風格的形式,在初唐尚處于漸變中,至盛、中唐之際,光是從草書領域中出現新風,隨后真行諸體亦別開生面,晚唐書法較少發展。

初唐書法祖述大王,真書已有明顯突破,表面主紹述王氏衣缽,實底上已超出王氏藩籬,自成新風。大多結字略長,筆法道勁,已無王派書法的恬淡蕭散,卻于精求法度中顯現出了勁健之風。歷代盛稱的唐初四家-----歐陽詢、虞世南、椿遂良與薛穰代表了這一時尚。行草書尚守晉法,以右軍為宗,沒有多少新意。這一時期的書法名家還有鐘紹京、陸柬之、王知敬勾唐太宗等人。

顏真卿是真書重大變革的杰出代表。盛唐的草書亦越出二王規范,在章法上變今革為狂草,在用筆上極盡變化,氣脈飛動,剛柔相濟,以豪放縱逸的新面目顯現了盛唐氣象。顏真卿的老師張旭以及繼張旭而起的懷素代表了盛唐草書的高超成就。行書的新風貌始于稍早一些的李毯。他的行書,雖出二王,實參北法,結體似敬反正,行筆道勁舒放,勢方韻圓,縱橫自如。發展到顏真卿,行書則完全摒棄二王風韻,結體飽滿,行筆在篆錨氣,豪放雄逸,天真發露,別具神彩。自魏晉以至予南朝,真、行、草三體風行海內,篆書已成絕響,隸書混同真書,,亦無復漢隸規模。但盛唐以來,篆隸二體又重新出現書壇,雖未見超出古人之上,但頗有一些名家。篆書以李陽冰聲名最著,其成就則不如史惟則。隸書則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一說即李陽冰),史惟則四家。他們的隸書,結體用筆皆變江法,規矩嚴整,于漢隸之外別辟唐隸一體。這一時期的名書家還有徐浩、盧藏用、蘇靈之、張從申、唐玄宗等人,大詩大李白、賀知章亦以能書聞名于時。

中晚唐的書法述勝于作,大多沿襲前人風范,較少獨創。唯柳公權異軍突起,室與顏真卿并稱顏筋柳骨,二這時不少t書家因受唐玄宗影響,書風趨于肥俗,柳公權為矯此弊,乃以顏書為體,以歐虞書法為用,自出新意,別成一體,成為了百代宗匠。這一時期的著名書家還有沈傳師、林藻、高閑、杜牧等人。

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使散存各地的法書名畫重新集中起來,收歸御府。至唐代,幾乎各朝皇帝都致力于搜求書畫,在緒紳士大夫中間涌現出一批書畫收藏家和善于辨偽知真的鑒定家,也出現了一些以復制為能事的人們。唐內府對于書畫的收藏,有些保存了舊裝梭,有些經過重裝,重裝時由奉旨負責重訂裝板的人員或鑒識人員簽押跋尾。在唐代,官私收藏印記的使用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新現象。書法作偽,在晉宋時代已頗流行,而名畫作偽,始作俑者便是武后朝的張易之。

宮私鑒藏與法書名畫的流通,于極大地推動了書畫的研究勻著述,使隋唐成為中國書畫著述的成熟期,已知書法著作達40余種,繪畫著述達20余種。此時的書畫論著,體裁日趨多樣,積累的資料與認識日趨豐富全面。不但有于書畫史、書畫論、書畫品、書畫法等專門著作,而且出現了第一部大百科全書式的繪畫通史----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第一部斷代畫史----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第一部粗具規模的繪畫著錄----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錄》,第二部具有深湛理論水平與高度美學價值的孫過庭《書譜兒第一部書法叢書-----張彥遠《書法要錄機也出現了從書畫史、書畫論、,書畫法、書畫鑒藏流傳、書畫市場價值各方面研究書畫,并確立了中國書畫論著體系的杰出人物-----張懷璀與張彥遠。這些著作,保存了十分珍貴的史料與思想資料,積累了治學經驗,對于書畫研究者與書畫鑒寇工作者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五代十國的書畫,上承唐朝余脈,萬開宋代新風。繪畫方面,無論人物、出水還是花鳥都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出現了新的風貌,書法則不如繪畫,除少數書家別具手眼自成面目外,災多不能一出前人頭地。書畫的官府鑒藏盛于江南,私人名家出于梁代。書畫著述不多,今天還能見到的已屬鳳毛麟角了。

歷時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國,五代紛爭,十國并峙,各地繪畫均有發展,也都有名,家涌現。中原戰亂,但寺廟壁畫的創作仍在繼續,作風多在吳道子影響之下。山水畫發展了唐人的水墨一格,出現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著名畫家有張圖跋異、胡翼、朱毒系、荊浩、笑全等。南唐安定,統治者亦愛好書畫,創立了畫院。人物肖像畫、宗教畫與仕女畫均有名家。人物畫、宗教畫或變吳生筆法而著力于細巧精麗,或脫胎于周防而衣紋戰掣。山水則出現了董源開創的江南山水畫派。花鳥也出現了名家。著名畫家有曹仲玄、周文矩、顧閨中、王齊翰、高太沖、董源、巨然、徐熙、趙斡與衛賢等。西蜀因晚唐以來不斷有畫家入蜀,又設立了畫院,宗教壁畫創作極盛,宗教人物畫中出現了變形風格與大寫意畫法,花鳥精細,著名畫家有貫休、房從真、蒲師卻、黃簽父子、阮惟德父子、丘文播兄弟與石恪等。

人物畫的題材內容,或宗教神話,或歷史故事,或貴族與文人生活。其中描繪文人與仕女的作品似有增長。畫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風格上升工筆設色者用筆細勁多變i化,賦色鮮麗細膩,色調比前代豐富。水墨淡色者出現了兩種新跡象,一是朝變形奇古發展,顯然是在唐人基礎上進一步吸取了西域佛畫的手法;二是水墨大寫意畫法初露端倪,這或者是張僧磁疏體"的又一飛躍。

山水畫在這時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選材已不再是時睹神仙之事"與育然巖嶺之思",也不局限于晚唐畫家感興趣的樹石題材了。山水被作為人們世代生息的環境加以描繪。荊(浩)、關(全〉、董(源)二巨(然)的出現,戒為山水畫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以弗關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創造了大山大水式的構圖,善于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巨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善于表現平淡天真的注南風景,尤能體現風雨明晦的變化。用以顯現山石紋理質感與結構的級法得到了很大發展,墨法豐富起來,有筆有墨成了畫家的自覺要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山水畫至此已發展成熟。

五代的花鳥畫也出現了兩大風格,以西蜀黃簽為代表的一派,取材多宮庭園固中的珍禽、瑞鳥、奇花、異石,畫法精細,以輕色渲染而成,幾不見用墨之跡。以江南徐熙為代表的一派,取材多汀花野卉,水鳥淵魚,畫法不以細致為功,據說只是以墨筆畫之,稍用一點兒色彩,很簡率。分別表達了富貴"與野逸"的不同趣味。

五代十國的書法無大發展,個別書家亦有建樹,其著名者為楊凝式、南,唐后主李煌、徐銘、王著與郭忠恕皆知名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