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油畫的修復
油畫修復只指的是油畫經過時間與環境的變化產生毀損為了進一步保護而加以修復。
任何一幅油畫,在其被完成的同時,就開始了一個自然老化的過程。這由油畫本身的材料和構造所決定,并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油畫的保護和修復(Painting Conservation),就是對這一過程進行人為的干預,令其停止或反轉,從而達到保存的目的。
損毀原因 油畫就是用油拌和著顏料的粉末,抹到以麻布,紙板或木板等基面上而描繪的畫,由于油的氧化作用,油畫顏料徹底干透,干后的顏料色澤鮮艷,牢固,有質有形.一般認為油畫牢固堅實不宜壞,其實不然,歲月的流逝,溫濕度的變化,灰塵的附著,昆蟲的侵害等,在十幾年的時光中足以把油畫損毀.
導致油畫老化和損壞的因素很多。塵污、昆蟲、微生物、空氣中的酸和水份、紫外線、溫度的變化、油畫的自重和地球引力等等,都會對油畫的不同層次和各層次組合的穩定性施加影響。這些影響緩慢而持續,無時不在,如不加以限制和消除,它們會逐步累積,互補互助,最終導致油畫的毀滅--即到了無法修復的地步。制造一幅永久性的油畫,是不可能的。藝術家可以通過對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正確的技法,盡可能減慢和推遲老化的進程,從而延長油畫作品的壽命。然而一旦作品離開了畫家之手,他們只能期望其他人對作品的尊重和精心照料。除此以外還需要有相當的運氣,避免因為意外事故或人為的疏忽而遭到毀壞。一幅油畫要能夠以其完成時的面貌被幾世紀之后的人們欣賞,需要好幾代收藏者和修復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歷史與現狀 油畫修復在歐洲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經歷了很長一段摸索和緩慢發展的階段。早期人們對修復方法和修復材料的認識有限,有些油畫修復的技術和措施,在今天看起來非常原始和不可思議。比如一直到20世紀初,很多博物館仍然使用水和肥皂來擦洗油畫,將油畫浸入亞麻油中,或用黃油、豬油、工業用機油、啤酒、凡士林等作為調料涂抹畫面,以圖恢復失去的色彩。但如果沒有前輩修復工作者幾百年來不斷的努力,很多早期的油畫名作很難流傳至今。文藝復興時期油畫大師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已被修復了70多次。顯然,每一位修復該畫的人,都不滿意他的前任所做的工作。回顧本人自1985年起在美國從事油畫和紙本藝術品修復工作以來,至今已修復油畫1200 多幅,其中60%以上的油畫,都有先前修復的痕跡。二次大戰期間,大量油畫作品流入美國,同時一大批有經驗的修復工作者也移居美國,使美國的藝術品修復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科學儀器的應用,人們通過化學分析和借助新的觀察手段如顯微、X光、紫外線、紅外線及其攝影,對油畫的物質和化學結構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專門的設備和工具,如50年代產生的熱真空工作臺(hot vacuum table),使傳統的襯托和整形(lining and recondi-tioning)工藝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70年代比法膠(beva ahesives)的普及和運用,代表了新一輪的材料革新。油畫修復在近20年里,成為一門發展十分迅速的行業。
國際和地區專業協會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國際歷史文化藝術保護學會,包括在瑞典、法國、荷蘭、希臘、奧地利、西班牙和日本的分會,擁有會員3500多名。其中從事油畫修復專業的個人和機構,超過800個。美國歷史文化藝術保護學會,擁有3100多名會員,其中從事油畫修復專業的個人會員700多人,專業機構會員50多人。全美國個人、博物館、畫廊和藝術院校的油畫修復工作室500多個(僅紐約一地就有60多個),其中擁有4至10名以上修復人員的大型工作室40多個。每年待修油畫4萬多幅。提供油畫修復專業課程并授予學位的高等院校4所。每年由各種專業協會和機構主辦的短期課程、訓練班和研討會300余次,參加人次6000以上。
與歐美國家相比,油畫在中國的歷史較短,因而還未有修復油畫的傳統。老一代油畫家的作品(大多作于辛亥革命至30年代間),由于年代久遠和長期缺乏適當的維護,狀況都很差,有些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這些作品100%都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復和搶救。而建國以來直至文革后期的油畫,由于所用材料質量不佳,大部分都已有損壞的現象,如不即時采取保護和修復的措施,其壽命恐怕會更短。此外在展覽和運輸過程中遭到損壞的新舊油畫也有相當的數量。
油畫修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開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視。一些外國專家被請到國內講課,并對一些油畫進行了修復。但從外國請專家來修復個別作品不是長遠之計,除了費用大以外,國內缺乏專門的設施和設備,這必定會影響到修復的質量。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修復工作室和培養自己的修復人員。專家授課只有在具備人才培訓計劃和機制的情況下,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中國發展油畫修復事業的首要任務。國家文化和文物保護主管部門,國家教育部門應作出長期的規劃和投資,建立系統化培養人才的機制,同時還要建立設備材料的開發和供應機制,建立包括科學家在內的專業研究機構,并組織固定和經常的對內對外交流。
已故名家作品的價值不斷提高,藝術家人數和作品的不斷增加,決定了對保護和修復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這是一種長期的趨勢。當今中國油畫家的絕對人數可能多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每天制作出來的油畫也多,油畫的保護和修復將成為一項永久性的工作。考慮到每一幅油畫或遲或早都會老化;考慮到現代油畫運用了各種不同的材料和材料組合,將來需要不斷地開發新的修復材料和新的修復方法來處理;考慮到修復一幅油畫所費的人力和時間往往與制作一幅油畫相差無幾;考慮到培養一位有經驗的修復人員需要多年的時間等情況,從現在起就作出全面的規劃和投入,決不算為時過早。
油畫修復的專業性 油畫修復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由于其特殊的使用目的和性能,油畫修復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表面的涂料、粘合劑、溶劑、加固和襯托材料、填料和補色顏料等等,都與傳統的油畫制作材料不同,修復材料要求具備化學上的穩定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逆轉性,要求使用后不與原作材料混同,不影響原作材料的穩定性,不改變被修復油畫的原貌。所使用的設備工具和操作方法,與油畫制作工具和方法也不同。近20年來,油畫修復的技術和材料發展迅速,其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專門化和科學化,對修復人員各方面的專業要求也越來越高。不正確的和非專業的修復,往往對油畫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并對日后的修復工作帶來麻煩。因此,修復油畫的工作,應該由經過訓練的專業修復工作者來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經常有這樣一種情況:在處理有顏色剝落的油畫時,請畫家來用油畫顏料填補。這樣的處理方法,也許能臨時應付視覺上的要求,卻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方法首先要求消除造成顏色剝落的原因,固定松動的顏料層,使同樣的情況不會在畫面的其他部分再發生。同時應絕對避免用油畫顏料來補色。油畫顏料在干燥過程中會改變色相,干燥后不易去除,肯定會給今后的修復工作帶來更多的困難。
修復流程 中國油畫的誕生,與近代中國的留學運動有著緊密的關聯.1887年廣東油畫家李鐵夫作為中國人學習西洋畫的先驅進入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學習,到辛亥革命前后,留學浪潮風起云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藝術家,中國近現代美術革命也隨之開始了,中西文化和表現手法的初次交溶,藝術家留下的畫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特殊的心態和感受.中國早期油畫的價值是不可輕視的.可是早期的珍貴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蕩至今已所剩無幾.現存的作品絕大部份得不到基本的保護,修復和收藏.油畫的保護和修復刻不容緩,必須高度重視.
修復前的鑒定 首先對作品做一個修復之前的詳細檢驗,檢驗之過程可分成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作品考證
了解作者和創作年代,尋找有關畫家的相關資訊與繪畫特質,如畫家慣用的材料,色彩,筆觸,創作風格,創作理念與美學觀點等.這種調查,可以讓修復師與作品建立更深一層的認識,在進行修復時才能更準確掌握到作品原始的創作面貌.
二,狀態評話
首先要確定繪畫的技法是油畫還是膠彩畫,記錄作品的尺寸大小,主題,畫家簽名,完成日期,內框和外框的收存狀況等,記錄了這些基本情況后再進行深入的分析.
A,基底物:分辨基底物使用的材料是亞麻,黃麻,大麻,棉布,混合纖維,木板或纖維板:固定的方式是用釘了或釘槍的釘針;保存狀況有無破損,氧化腐蝕,潮濕霉化,微生物或昆蟲等侵害的現象;是否經過前人的修補,其修補的方式與應用的粘著劑為何物.
B,基底物"涂底":了解基底物"涂底"的顏色,基底物有無分離,浮起,龜裂,剝落或微生物等侵害現象.
C,繪畫層:分析顏料使用的粘著劑;所涂繪畫層的厚與薄;色調是屬于明色,灰色還是暗色調:所用色技法是透明畫法或不透明畫法:筆觸細膩或粗糙;繪畫層是否龜裂,是局部還是全面龜裂,裂紋的深淺如何,是否開始產生剝落現象;顏色層表面是否出現水泡等.對這些因素的程度進行評話和分析.
D,保護層:先辨別是否有涂保護層,是全面或局部,涂的次數,厚薄.仔細分辨透明顏色
與凡尼斯層的顏色是否有病變壞或微生物的侵害.
三,實驗室的診斷
A紫外線照射:紫外線照射可以透視到保護層與繪畫層內部,當這種紫外線光照射在作品表層時會呈現出藍紫色的折射光,利用這種折射光,可以判斷繪畫層的化學反應,保護層的病變狀況.
B,紅外線:它的輻射原理如同X光線的輻射,只是它的輻射功能沒有像X光線那么強烈,不過它的透視范圍遠超過紫外線照射,可以達到基底物的涂底層與素描層,因此可以提供修復師相當正確的資料.
四,拍照存檔
藝術作品修復之前與修復之后,都有判若兩畫的感覺.所以在修復之前一定要先拍照片存檔,做為日后比對的見證.此外,在修復的過程中時常需要作品照片的原貌作為輔助,來掌握整神作品的色彩,構圖等重點.拍照的重點包括作品完整的正,背面,內,外框,再應用微距鏡頭以分割的方式做局部特寫的拍照.
底荃物襯托前的準備
一,新畫布的準備
選用顆粒細膩,均勻的上等麻布,把畫布繃在比原畫布每邊大10-20公分的畫框上.繃布時一定要保持距離相等的直線,這樣繃畫布不會造成力量的不平衡.而后用水噴濕畫布,待畫布干了以后,用手在畫布上磨搓,畫布再繃緊.如此反復進行三到四遍,才不會產生新舊畫布的不協調,并增加附著力.
二,舊畫的準備
A,內外框的拆除與清理:內外框拆除決不可以任意用力,拆除時一定要相當的小心謹慎,以免傷害到繪畫層與基底物,用吸塵器輕輕將表層的灰塵吸干凈,或是應用筆毛很細的排刷也可以,進行這些工作時一定要輕柔,細心.
B,拉平畫布:用無酸牛皮紙將畫貼在木框上.貼好邊的畫面,為避免在拉平過程中產生剝落現象,需在畫面上貼滿棉紗紙,而后在貼滿綿紗紙的畫面四周再貼上牛皮紙.裱好后的舊f1}1布會在陰干的過程中被四邊的張力自然繃緊拉平.
C,舊畫背面清潔:當舊畫裱過棉紗紙以后就可以將作品反轉到背面,進行背面的清潔工作.一般的舊作品保存的時間相當長久,會有許多灰塵,微菌,蟲卵附著在背面表層,要徹底清理,否則將影響移植后粘著效果.
三,用蠟的準備
新舊畫布和剝落顏料之間的粘合,完全依靠配制的蠟液,蠟的配方是:純蜂蠟:達瑪樹脂:松節油蜂蠟本身具有粘性,達瑪樹脂也是很好的粘合劑,松節油可以軟化蜂蠟和達瑪樹脂.制法是將一定比例的蜂蠟和達瑪樹脂加熱溶化后加入松節油,調和后冷卻,待完全固化后,再加熱全溶化,即可使用.
新舊畫布的托蠟粘合
當所有的步驟準備就緒,可開始進行新舊畫布的粘合.先將己拉平的舊畫布正面向上,用膠和棉紗紙封在己繃好的新畫布上待干,然后將蠟熔解,再持刷子將蠟涂于麻質畫布的背面,涂完后,以燙斗加熱燙蠟,使蠟透新畫布達到舊畫布,此時要特別注意加熱的溫度和施壓的力道.燙好后,在蠟面鋪好玻璃紙,用鐵砂冷卻,并去除多余的蠟.再用鐵砂壓上一至二天.經過熱燙,冷卻,壓平之后新舊畫布會緊密結合,顏料剝落處會有一層蠟底.此時將正面的棉砂紙打濕并撕去,不易去除的可用石油醚拭去,舊畫完全露出.作品表層的清潔與修補這是一個最危險而困難工作,因為這項工作一但失敗,會直接影響作品原貌.特別是清潔畫面,如果清洗過度將無法使作品回復原貌.
一,清洗畫面
在調制清潔溶劑時,首先必須分辨溶劑的強度,有許多溶劑在使用以后,將嚴重破壞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有時甚至侵蝕作品的涂底層,使涂底層的質地變軟,比如醋酸,氨,丁酸胺等都不宜使用.一般常用的溶劑有:繪畫用白酒精,純松節油,酒精,丙酮,苯,二甲苯等,有許多溶劑是可以混合為二種,三種甚至四種一起使用,而每一種溶劑都有它的特性與溶解功能,這完全要視作品的材料污染程度與承受程度而定.但無論是何種方式,最基本的是修復師事先一定要先在作品的一角實驗溶劑的清潔功能,確定沒有問題以后才能使用,這樣才不至于對作品造成遺憾的傷害.清潔的過程是將調制好的溶劑用棉花沾起涂在作品表層并輕輕擦,逐漸可以發現棉花因感染到凡尼斯層或灰塵變成暗黃色,一般是直到棉花己不再沾染任何污點,大致就可確定已經干凈,同時決不可傷及顏料.清潔工作的成功與否,完全是看修復的個人經驗與判斷.
二,填補白漿
如果作品的表層因為龜裂剝落或破損過于嚴重,產生許多凹陷的空白處,就要進行白漿填補,使其回復平整的表層.應用的材料先取適量水性的動物膠,用隔水加熱的方法加熱,逐漸加入少許的蜂蜜,酚與熟石灰,將加熱后的白漿涂在凹陷空白處并塑造與周圍相應的筆觸.填好白漿處呈白色.
三,補色
補色的工作曾經引起許多藝術家與學術家的爭議,因為補色無疑是出自修復師之手,因此有人認為這樣會破壞原畫的美學價值.相對的,也有人認為這樣可以稱補作品受損的瑕癖.在決定進行補色時,先要進行對顏色層的分析,確實做到還原的效果,補色使用的材料,應采用優質的水彩,這種水彩應用便利而無冒險性,因為可以隨時應水洗滌.底色干后,上凡尼斯(保護光油)而后上修復專用油彩,這種油彩可以輕易的用松節油去除.補色處原則上應比四周色淡一度,以便日后辨別.所有添補處日后可輕松去除.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工作一幅破舊作品就基本修復了,至于裝框等工作可根據作品內容和個人愛好而定.使油畫長期保存應當是收藏者的主要任務,要查明損壞原因并加以排除,從而保證盡最大限度延長一幅作品的壽命.中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在油畫修復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而油a修復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值得深入研究.本篇泛泛介紹了油畫修復概況,旨在引起文博界的關注.中國油畫的修復和保護是文博界應該關注也是應該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