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質底子的特點及制作方法如何

油質底子的歷史最為悠久,也最為普及,它主要用于畫布,但也適用于木板等。油質底子基本上由膠底和油料層兩部分組成。傳統的底料為動物皮膠(多為兔皮),底涂料為油性涂料(亞麻仁油15克+松節油15克+鉛白25克)。制作方法是:將皮膠兌水加熱熔化,趁膠液溫熱時涂于畫布,涼干后再涂上白色油質底涂料。底涂料中的油要盡可能少才能保證隨后的著色層牢固。涂一層底涂料,畫布就能使用,但若需要較平滑的表面,畫布就要抹平,所以底涂料要涂二至三遍。作好油質底子的畫布需放置數月才能使用,且時間越長越好,最理想的時間為半年。

油質底子屬于弱吸收性底子,表面細膩,彈性強,耐撞擊,耐潮濕。缺點是缺乏滲透性,沒有膠質底子著色力強,年久會失去彈性,色層因脆化而龜裂,甚至脫落。另外油質底子易變黃。

自合成膠產生之后,現代畫家多用白乳膠作底膠。作法是:將乳膠加水稀釋后在畫布上涂二至三遍,再用乳膠加少量的水,加立德粉(還可以在里面加上調色油),攪拌均勻后涂或刮于畫布上。待干后,用油畫顏料(通常用白,也可以加少許群青、土紅等調成灰色)薄薄地刷上一層即可。

克勞德·依維爾教授曾來我國傳授古典繪畫技法,他采用古典繪畫大師的制底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刮膠底。先用砂紙或浮石將繃緊的畫布稍作修整,然后涂上兔皮膠(膠和水的比例為7~10∶100)。將膠片敲碎,然后在涼水里浸泡5~6個小時,使其發漲,再用隔水燉的方法使其熔解。或者先用少許涼水浸泡,待其發漲變軟再注入熱水攪拌至完全溶解,在膠液尚溫時(約17℃左右)便可往畫布上涂刮,刮膠時畫布要平放,先倒上膠液,用一把大刮刀將膠液刮到畫布上。在整張畫布都刮到膠液后,趁其未干透時將線頭和小結除去或壓平。

第二步:涂紅底色。用黃色氧化鉛(一氧化鉛)煮過的核桃油研磨赭紅色粉(氧化鐵紅)至適當的稠厚度,在涂過膠的畫布上,用刮刀將顏料刮上去,涼干后再用浮石打磨一遍,使畫布表面平滑均勻。

第三步:涂灰色底。用一份核桃油加一份亞麻油,研磨鉛白粉和炭黑色粉。用硬毛刷把研成的淡灰色薄涂于畫布上。黑白色粉比例隨意。灰底涂得要盡量薄,那樣畫布底子不易裂。不能只涂刷一次,以免紅色底浮現出來,也不能蓋住麻布的布紋??上扔霉蔚豆我粚踊业咨?,干透后再用硬豬鬃毛筆涂第二層,然后用獾毛筆將筆痕抹掉。可稍添些土紅顏料而成為淡灰紅色。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