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顏料和稀釋劑--油畫技法(溶解顏料最強的稀釋劑)

我用三種調色刀,長度從1號到3號,形狀相同,都是長三角形、刀尖圓鈍。
刀不容易掌握,但是一旦熟練掌握后,就能創造出其他任何工具難以達到的效果。在多數常見的用刀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畫刀用得象泥水匠泥刀那樣,效果比抹泥墻好不了多少,但是,如果充分發揮畫刀靈巧有力的性能,并將它和高明的筆法結合起來,就可能創造出單純用筆或刀所不能畫出的神奇的完美效果。這方面最好的范例可以從已故的尼古拉·菲欽的最佳作品中找到。他的技巧有時非常眩目,以至于蓋過了主題,這使人們想起蔡斯的警告:“要把繪畫學得這么好,能使你把自己的技巧隱藏起來。”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我使用的五種刀子,自左至右是3號、2號和1號調色刀,然后是一把普通的裝上柄的單面刀片,我用來刮調色板。最右邊這把刀我叫不出名稱,它可能是一種醫用刀,下部是平的,兩側略微彎曲直到頂端。刀身堅硬。但兩邊可以磨得很鋒利,我用它來刮除畫布或板面上多余的干顏色。
顏料

關于使用的顏料的方法將在本書“色彩”一章中詳細論述,這里主要是對油畫顏料的特性作一些說明。
首先,油畫顏料并不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同一牌子或不同牌子,它們之間的質量都有不同。大多數美國的名牌貨都說是符合所謂CS98-62這個商品標準,也就是說在配方、穩定性和耐久性各方面都合乎規定。然而,這個標準既然不是法定的,完全可以悉聽尊便。我們只能根據商品標簽上的介紹,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花了錢碰運氣。
多數廠商提供兩種級別的油畫顏料,一種是供“學生用”,一種是供“專業用”。學生用的包含各種不會起化學變化的成分,如硫酸鋇、氫氧化鋁和鋁硬脂酸鹽。通常學生用的顏料每管含油量要比專業用的高。學生用顏料價錢較低。質量也較次,專業用顏料所含的原料研磨得很細,可能還加進少量別的東西以改善其使用性能。
畫家要保證他的作品質量,必須對每種牌號的顏料反復實驗和比較,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我每年兩三次買進大量的材料,在畫室里將所有顏色取樣進行耐光檢驗。首先,我在板上用同樣的顏色畫兩條杠杠,讓它們干燥。然后,將一條用硬紙板蓋起來,另一條放在日光下曝曬三個月,然后將兩者加以比較。自然,有些顏料會有點褪色。盡管一幅畫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直接放到日光下曝曬三個月,但是通過這樣的試驗,我常常發現有些號稱“永固”的顏料發生了不應有的不同程度的變化。
全面考慮一下,我認為畫家們今天所用的顏料與過去比較,是同樣好的,或者還更好些。經過我的檢驗,我還認為除了少數例外,美國制造的顏料一般要比歐洲的好些。這也不足為奇,因為歐洲在本世紀經歷了多次動亂。不過我想這只是暫時現象。
稀釋劑

除了精制純樹脂松節油外,我不用別的稀釋劑。但市場上卻有幾十種之多。大多數有名的稀釋劑和某些不出名的稀釋劑我都試過。
稀釋劑應用于兩個目的:第一,可以加到油畫顏料中去,使之形成流動的稠度,這比直接從軟管里擠出來的容易使用;第二,將少量顏料加入稀釋劑,可用作透明涂液。不過,只有當加進去的顏色原來就是透明時(如群青或紫紅)才會形成真正的透明涂液。如果顏料本身是不透明的,如玫瑰土紅或鎘黃,那只能形成顏料微粒懸浮或擴散的膠液。這種混合物薄涂時缺乏好的光學效果。
我知道許多畫家把稀釋劑當作解決繪畫上各種問題的萬應靈藥。從表面上看,這些稀釋劑改進了繪畫質量,使作品更象那些名家大師們的手筆。普遍存在這么一種論點,認為凡是名家大師都擁有秘方,使他們能以創作出杰作。事實上,除了扎實的技巧以外,是不可能有什么秘方的。
所有的稀釋劑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損害顏料,這道理很簡單。顏料的質量決定于原料研磨的好壞和油與顏料的比例是否適當。所有的顏料廠都有化學師經常檢查產品質量。每種顏色都規定了油與顏料的正確比例,符合這個比例才能產生最漂亮的色彩和最適用的稠度。各種顏色所需要的含油率大不相同。稀釋劑加進去,顏料的理想含油率就改變了,顏色的成分減少,質量也就起了變化。
我要公道地說,贊成用稀釋劑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應該有那么一種東西加進顏料中去,能使它改進光澤度和使用性能。但遺憾的是沒有一種配方能在達到上述要求的同時不起副作用。如果不得不使用稀釋劑時,拉爾夫·梅那在《繪畫材料和技術手冊》第三版(紐約威金公司出版1970年印)第216頁所介紹的配方也許是最好的,對繪畫的不利影響也最小。
我不注重稀釋劑或其他摻雜物的主要原因是,我可以運用各種筆法變化(如干皴法和薄擦法)來取得同樣的種種效果。需要調薄顏料時(往往是在畫的開始階段),我用精制純樹脂松節油。松節油是揮發性油,它幾乎完全蒸發掉。因此,顏料的含油比例依舊未改變。不致因時間長久而產生發黃的油膜。最后,我的大部分作品是直接畫法,象示范5、6、7那樣,因此我不必顧慮用松節油所造成的不良效果(最壞的效果是因過分稀薄而造成色層暗淡)。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