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用肌理來表現物象的質感?
借用肌理作畫,以求得視覺的滿足是古典寫實繪畫常用的技法。現代派畫家更注重肌理,甚至將布片、草根、樹葉等實物直接貼于畫面之上。這里介紹幾種借用肌理表現物象質感的油畫技巧:
毛絨感:用小筆觸有規律地點成一片或在鋪好顏色的地方使用小筆桿、硬木棍等點出絨毛狀。傳統方法中有使用木屑、沙粒等物的,具體作法:將膠液涂于所需部位,膠面上撒上篩選后干凈的木屑,待膠與木屑粘合后,清除多余木屑(豎起畫框,在背面輕拍),干透之后為防止木屑吸油,要在表面噴一層膠液。董希文先生在畫《開國大典》中的地毯時,使用了小米做肌理。
草叢的肌理:可以用小筆勾畫。大面積的草地常采用干拖法,即用大筆蘸濃厚的顏色拖刷,顏色干后再拖,反復進行直到產生厚重的草地效果,可使用畫刀、扇形筆等輔助工具。傳統表現方法是用白顏料加快干油在底層上搓出草的肌理,干后罩色,為使色層豐富可再用小筆勾畫。使用丙烯材料做肌理需要在表面噴膠后再著色。美國畫家懷斯利用稍擠干的蘸滿水彩色的粗糙畫筆畫枯草或毛皮的底層。
用乳膠調和大白粉或立德粉做成的粉膏可做多種肌理,但不能太厚,否則有脫落的可能,表現木紋等紋理時可借用刀具。著色時可以首先反向鋪色。如畫面效果是冷色調,那么先用暖灰色薄涂一遍(棕色加少量的黑色)。然后用干凈的布擦一遍,顏色便會滲到肌理的縫隙中,這一層顏料可用丙烯,因它干得快且堅固,并對后面的多次表現起作用,松節油也不易洗掉。接下來采用刮、罩的反復制作就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來源:網絡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布。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