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 避忌
人物寫生會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讓被畫得靜止的坐在那里,按人物結構比例、外貌寫生。被畫人坐久后常常姿勢滯呆,神情拘泥,一點沒有活潑之態;一種是在人物的活動中憑觀察記憶而畫。人物在活動中自然流露出不同的舉止和特點。中國畫提倡用后一種方法記錄人物。元代的肖像畫家王繹,就是在人物談笑活動中去深察默記,而后為之畫像的。
宋代蘇東坡曾對前種方法提出過批評,他說:"哈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視一物,彼斂容自持,豈復見其夭乎。"近代畫家任伯年所畫過的一些肖像,神情比較生動,這樣的精神流露,常常片時即逝,畫家要很快的捕捉下來。
謹毛尖貌
作品只注意細枝末節,所畫之人物成了生物的標本,連每根汗毛都畫上,當然不能稱之為好畫的。
畫家的藝術要敢取敢舍,不知道應當強調什么,而又當舍棄什么,這僅能做到貌似而已。自然主義以寫實為名,照抄對象,分不清局部和整體,主要和次要,正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態度也可能是十分認真的。須知藝術之真實,不等于自然之真實,真正傳統的中國畫氣派。應當與郎世寧及艾奇蒙的追求自然之真實,要有所區別。
三病
"畫有三病,皆系用客,三病是指板、刻、結。這是宋代郭若虛提出的。
“板”是指表現形象既乏物的質量感,又缺少物的生動性:“刻”是指運筆前還沒考慮成熟,行筆不能流暢,出現尺滯或敗筆;“結”是該行筆時不敢行筆,該放時開揮時而拘束無力。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布。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