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鱗介畫法

鱗介在中國繪畫中屬花鳥畫范圍。鱗介是指水族,鱗指一般魚類,介指甲殼類。

花鳥畫家經常把鱗介和花卉、禽鳥、蔬果等一同作為創作素材。歷代被取為畫材的魚類有鯉魚、鱖魚、鯰魚、鮒魚、鳊魚、比目魚、河豚,還有金魚和熱帶魚。介類有龜、鱉、蝦、蟹、蛤蜊、蚶、螺等。

在畫史上,自五代以來,即有善畫水族的畫家。史載后唐袁義善畫水族。傳黃筌有《寒龜曝背圖》,他傳世的《寫生珍禽圖》中即有二龜。徐熙曾畫《戲荇 魚圖》、《藻荇游魚圖》、《穿荇魚圖》。宋代的劉 以畫魚出名,他畫的魚深得“戲廣浮深、相忘于江湖之意”,后來很多人都學他,清惲南田曾臨過他的《琳池魚藻圖》。金魚是我國人民培養出來的觀賞魚類,在畫面上出現較晚。降至清季,始有畫家取為畫材,釋虛谷就喜畫金魚。明代徐渭曾用水墨畫蟹,作品有《黃甲圖》。齊白石以活潑的筆法熟練地畫魚、蝦、蟹,一生幾經變法,晚年自成一體。

關于畫鱗介的方法,歷代著述不多,清《芥子園畫傳》中有畫魚訣:“畫魚須活潑,得其游泳像。見影如欲驚, 喁意閑放。浮沉荇藻間,清流恣蕩漾。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狀。雖寫溪澗中,不異砧俎上。”這說明畫魚要表現出生動活潑的動態,若不能表達動態,有形無神,便容易畫成庖廚中的魚。

魚是離不開水的。水有大小、緩急,魚有浮沉、淺深,要把魚畫在水中。但在花鳥畫中畫魚時,可以畫水,也可以不畫水。不畫水時,要在空白紙上畫出魚游于水的趣味。

畫游魚,魚的尾、背鰭、胸鰭、臀鰭等不能畫得過于顯露,太顯露時,就像出水的魚,尤其是魚身和魚尾的連接處要虛靈。

魚蝦種類很多。魚有江河湖海之別,蝦蟹也有河產和海產的區別。畫魚鱉蝦蟹,首先應對它們進行詳盡的觀察體驗,經過長時間的創作鍛煉,始能掌握其生動形象和表現方法。昔年齊白石常在水盂中養蝦,那是一般河溝里的小蝦,大的體長才一寸多,有長須;特別是第一對前足很大,呈鉗狀,有時超過整個身體的長度,是御敵的武器,這和一般海蝦不同。白石老人一生畫蝦曾有三次變化,開始畫小蝦,長寸余,50歲以后,擴為二三寸,老年才把蝦放大成五寸長。白石老人不斷地對蝦進行觀察,隨著認識的深入也不斷地改變表現方法,達到了形神畢肖的地步。他畫的蝦綜合了各種蝦的特點,在概括提煉的基礎上夸張了動態,成為活躍在水中的蝦。

畫魚可用勾廓法,也可用濃淡墨點染。如畫鱖魚,尤宜于用墨筆點染。鱖魚口闊頭尖,背有勁鰭,遍體細鱗。用淡墨點出背紋后,可再套淡彩,最后點斑點。前人云“桃花流水鱖魚肥”,因此畫家多把鱖魚和桃花畫在一起。鯉魚、鰷魚、鯽魚、鲇魚、河豚等造型和色彩都不同,有的要清楚畫出鱗片,有的鰭尾獨特,與眾不同;有的頭大,有的背部隆起,有的頭上有觸須。畫時可分別用濃淡墨勾點,或用渴墨勾出體型,然后敷以淡赭、花青等色。畫小魚時,可先畫口、眼,然后一筆抹出頭及全身,再分別畫出鰓、鰭、尾各部,并可敷以淡色。

金魚種類繁多,色彩復雜。有的頭大尾長,有的眼突出于頭外,有的尾分三歧或四歧。畫時可用勾勒法,用渴筆勾成輪廓后再套淡彩。也可直接用粉彩點染,有時可用米紅和墨點頭部,以淡朱畫尾部,或以白粉點暈腹部,有的又可勾尾紋和鰭紋。賦彩應鮮明,用筆要流利,方能得生動活潑之趣。

近人喜養熱帶魚,也就逐漸成為人們所經常描繪的畫材。熱帶魚形狀奇特、色彩斑斕,配以荇藻,則意趣盎然。其中神仙魚,形如方勝,全身有散點花斑,又生剪形長尾,就更為入畫。

畫蝦蟹可點墨或點色而成。畫蟹可用白描法或運用渴筆干擦成形,然后賦以適當淡彩。畫熟蝦蟹,可用雙勾填法,或暈點朱砂、朱 、洋紅。

表現龜、鱉、田螺與蚌、蚶、蛤之類,有的可用渴勾,稍賦淡彩,有的純以濃淡墨擦染而成。田螺及蚌、蛤,外有硬殼,可用墨勾后再以淡赭色套勾。

用寫意法畫鱗介,可著重用墨點,熟練地運用濃淡墨,并適時地給予勾染,便可活潑生動。畫家在著筆時,首應把握形態,把握深淺、濃淡、向背、俯仰、沉浮的不同變化和動態特征。構圖時要注意有主有賓,有聚有散,有遠近對比,有濃淡變化,用筆既要活潑輕快,又要沉著有力。

荇藻、水草是畫水族不可缺少的配景,作者必須在體驗魚蝦的同時,對荇藻等水生植物進行認真觀察。要精心組織構圖,處理好鱗介等主物和配景的賓主關系,并注意意境的處理。應注意水流的方向,這和草的方向及魚的動勢都有直接關系。另外,特定的季節時間所給予水草色澤和形象的變化亦應注意。

畫面上長草、短草、蒲、菱、萍、藻兼施,雖無不可,但必須有條理。有時可只用荇,或只用蒲,或萍藻兼用。古人在水面上又喜畫落花、柳絮。總之,水草要和鱗介配合得好,相得益彰,始能得遠近、向背、俯仰、沉浮的生趣,使觀者觀后體味到如在濠梁之上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