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畫理.修養(中國山水畫畫理)

王學仲先生說:“西洋美術重技術,并重個性,而與哲理和人的意念去之甚遠,與中國文人畫的重學問、重人品亦大逆其旨。從某些方面看,中國文人畫是重道而輕器,西洋畫是重器而輕道的。因之,文人畫把人品和學問放到了第一位置。雖是一幅草草不拘的文人畫作品,亦能一定程度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精神,囊括著道德學問的經綸。雖然中國山水畫并不僅僅包括文人畫,但中國畫尚寫意的觀點,卻是來源于文人畫這種重視哲學理致和人格精神的觀點。因著寫意的觀點,畫家在繪畫創作中的主觀情緒和意念相對顯得重要。所以,畫家文化修養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繪畫藝術和其他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盡管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如從藝術的根本規律而言,其實并沒有差別。所以,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畫家,多能廣泛涉獵,對于繪畫以外的諸如書法、篆刻、文學、詩詞、歷史哲學,甚至戲曲、音樂等往往頗感興趣,甚至還有著較深層次的研究。這是因為其他文化領域的很多知識及規律性的認識,往往可以開啟繪畫藝術的創作思路和審美情趣,使有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的妙悟境界,平時我們所說的“功夫在畫外”,多半是指畫家在其他知識領域和藝術層面的這種修養功夫。尤其中國畫作為一種集詩、書、畫、印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結構及其文化氣味和哲學理致高于形質的特殊形態,這就要求畫家不僅應該具備畫家之情趣,尤當具備詩人之懷抱,書法家之意致,哲學家之理智,甚至戲曲家之雅謔……才可以成就一片中國畫這株東方藝術奇葩扎根之沃土。綜觀中國山水畫史,如唐畫家王維,同時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和佛學家。是以其畫以詩景入而化之,正如蘇軾所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再如米芾,則是宋書法四大家之一。其他如趙孟?、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濤也都是修養極高的大學問家。近代大畫家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也都是詩、書、畫、印兼善的學者型畫家。所以,多方面的修養就像金字塔的地基,面積越大,則塔身可以越高。許多畫家中年以后很難繼續進步,或者終身不得其門而入,主要是全面的修養功夫不夠,以至悟性不高的原因。
  相傳明朝山水畫家周臣,其繪畫功力方面和他的學生唐寅相比并不見得差,但整體藝術水平和藝術品位卻不及唐寅。當有人問他為什么畫得反不如學生好時,周臣回答說:“惟少唐生胸中萬卷書耳。“可見提高修養的主要手段,便是讀書。清.唐岱《繪事發微》認為:“畫學高深廣大,變化幽微,天時、人事、地理、物態、無不備焉,古人天資穎悟,識見宏遠,于書無所不讀,于理無所不通,斯得畫中三味……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發墨揮毫,皆成天趣。讀書之功,焉可少哉!”當然,讀書也不是萬金油,一擦就靈,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明理,不然讀書何用。所以聰明人用心去讀書,善于思考,因為讀書的目的不僅在于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知識的歸類和分析,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然后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清.張庚《浦山論畫》說:“古人畫好,不過理明而氣順……天下之物,何非一理,何非一氣?一舉目間莫非佳畫,要在能取其意而。"這里所說的理、氣、意,就是通達之畫理所在。茍能會此,自然具只慧眼,然后,視諸多之畫訣、畫說皆同戲論,就可以“障不在目,而畫可隨心了"。傳唐張旭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而得其神,也就是悟到了用筆之理。可見,藝術之修養,又豈是僅僅在于讀書!
  另外,畫家繪畫格致的高下雅俗,也和畫家之人品修養,及其心理素質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倒不是“畫以人重"的原因,其實,“畫如其人“。一個人的品格和素質必然會在其繪畫作品中暴露無遺。是以倪云林畫格冷逸,唐六如意態灑脫,趙孟釷榛?勻墓篤??燁嗵倨媚?擠哦嗥媯??痹非宓?蛟叮?位兆讜蛺枚?手??允且蚱?市捫?牟煌??隆H綣??也歡潦椋?晃幕??蛑救さ拖攏?蚶???模??溆?篤浞糯錚?咭菘珊酰坑繞湓詰苯裎鎦矢叨確⒋锏納緇幔?頤薔?蘢爬醋隕緇帷⒕?謾⑷宋鬧疃嚳矯嫻難沽Γ?頤竊?臼悄?泊空嫻男氖叮?磺懈睢⑴で?⒈湫巍⑽廴荊?災潦?チ俗暈遙?彩?チ嗽?居Ω米勻懷氏值囊帳醺魴浴N頤塹幕?凡壞拖隆⒉揮顧子鐘惺裁窗旆?兀殼?王概《學畫淺說》認為:“墨間寧可有霸氣,勿有市氣,市氣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這實在是“退而求其次“的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其實,霸氣強梁,亦俗氣也!而真正的高雅之氣,是畫家氣質和學問修養顯現之平和安詳之氣,是脫離物欲牽引的純潔的心態之跡化,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之氣。而霸道氣多暴戾,不可取也。
  讀書固然是提高畫家修養、氣質的重要途徑之一。所謂“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即是說讀書對人的氣質的升華所起的潛移默化的妙用,乃至可以化愚頑,啟聰慧,消暴戾,致祥和。飽學之畫家,其畫自然可以平添幾分文氣。但亦多有讀書之士,作奸犯科,乃至為害世界者,豈有不飽學之畫家,賣弄聰明,以技巧炫世,而失其真與善者?所以,欲求修養之提高,素質之升華,讀書及生活閱歷固不可少,而其關鍵卻在去欲,所謂“無欲則剛”。既然無名韁利牽,那么其藝術創造當可馳騁自在之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