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畫意境的構(gòu)成(中國畫的神韻和意境)
賞心者為上,
悅目者為下,
“不于意境上用力”,
就沒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正如蘇東坡所說:“論畫以形似,
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
定知非詩人。
”
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我們追求意境,
就是追求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沒有景,
情感就不能從主體轉(zhuǎn)為客體表現(xiàn),
景物是有形的,
情感是無形的,
以情入景,
就能以神求形,
以形寫神。
意象的焦點不是對景物進行匠氣的鋪陳、描摹,
它不求完全再現(xiàn),
應該“如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鏡中之象”,
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的無窮意境。
當然只有深刻認識客觀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
才能有更深遠的意境。
繪畫創(chuàng)作在這方面成功運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八大的山水畫在立意、為象上的突破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他以空靈流動的構(gòu)圖,
簡約含蓄的筆墨,
使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
他以山水寄情,
通過融入情感的景色描寫,
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和心緒,
畫面產(chǎn)生了蒼涼凄楚、感慨萬千的深遠意境。
藝術形象要抓住對象的本質(zhì)特征,
加以強調(diào)表現(xiàn),
不能普普通通。
只有把構(gòu)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強調(diào)、夸張,
舍棄一般的、表面的、繁瑣的、次要的東西,
避免了面 面俱到,
應有盡有,
這樣才能使繪畫作品比現(xiàn)實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
使繪畫比自然更美。
只有竭力描寫最主要的東西,
才能賦予對象鮮明的個性,
才能引人入勝,
打動人心。
為了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山可以更高,
樹可以更小,
水面可以更寬,
船可以更遠,
境界也就更高。
虛實相生是意境構(gòu)成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現(xiàn)方式,
它是美學原則,
是意匠手段。
王弼在《周易略例》里說:“盡意莫若象,
盡象莫若言。
”笪重光說?“虛實相生,
無畫處皆成妙境。
”這表明繪畫中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
主要通過意象的選擇組合,
創(chuàng)造出虛實結(jié)合的空間來擴展畫面的意境,
使得意境更為深遠,
境界更為廣博。
這種以虛映實,
以實顯虛,
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
虛實相生的結(jié)合,
凝聚著畫家的匠心與安排的技巧,
體現(xiàn)著繪畫對象審美特性的全面把握。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
所提出的“意匠”,
寫的是畫師曹霸畫馬是專心致志地構(gòu)思描繪,
綿綿密密地意匠經(jīng)營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
在一張紙上,
表現(xiàn)出最大、最豐富的內(nèi)容。
可見,
加強了有傾向性的取舍、提煉,
可以讓觀賞者產(chǎn)生強烈的印象。
中國傳統(tǒng)書法、繪畫要求“計白當黑”,
因為黑處并不能曲盡其妙,
繪畫創(chuàng)作在注重黑色的同時,
還應當懂得空白的價值及其運用。
用空白來突出主題,
能使主題更加鮮明,
“計白當黑”“黑白互依”,
便是虛實結(jié)合這一美學原則的具體運用。
也就是說筆墨處重要,
無筆墨處也重要,
“白”與“黑”,
相依相生,
相映成趣,
給欣賞者留有審美想象的廣闊天地。
如傳為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表現(xiàn)了浩渺的大江中的一葉扁舟,
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遼闊和垂釣者的悠閑,
他大膽的剪裁取舍,
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
表現(xiàn)了空濛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意。
畫面情景交融,
描繪出詩一樣的境界,
達到了藝術上的高度提煉。
倪贊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娛,
寫胸中逸氣耳。
”空白能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深遠悠長的感受。
石濤的作品《風雨夜歸圖》上明明沒有畫“雨”,
卻能讓人看到雨絲,
聽到雨聲,
感到雨勢,
收到無中生有的效果。
由此看出,
中國畫只是將物象最本質(zhì)的特征,
把作品的主題思想體現(xiàn)到鮮明的形象組織中去,
而將可有可無,
與主題無關的枝節(jié)一律刪除,
具有遺貌取神的特點。
當然“空白”也并非真正空無所有、不留一物,
它是表達主題形象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除畫面所展現(xiàn)的形象外,
恰恰是蘊含很多藝術含量的“空白”,
能夠引導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藝術聯(lián)想和廣闊空間,
使畫面主體更集中、醒豁,
形象更引人注目、動人心弦,
所以畫家不但要根據(jù)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景去喚起讀者的想象,
“無畫處”留的“空白”,
也要具備抽象的審美空間,
從而讓讀者獲得豐富的意趣。
“夫此白本筆墨所不及,
能令為畫中之白,
并非紙素之白,
乃為有情,
否則畫無生趣矣。
”可見虛實與意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做到了“虛實相生”才能達到神化之境。
當然我們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時候,
觀察不深入,
粗枝大葉,
浮光掠影,
也不能起到好的效果。
中國畫很看重用筆用墨,
強調(diào)筆情墨趣,
用筆必須伴隨著用墨,
因為筆的表現(xiàn)離不開墨,
墨的表現(xiàn)也離不開筆。
如筆墨功夫不到家,
用筆簡單枯燥,
決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畫家。
要畫博大的山川,
以有限的筆墨體現(xiàn)浩大無垠的空間,
要畫出生動的意境很難。
只有用筆蒼渾豐富,
干濕并用,
墨水交融,
血肉潤澤才能合于自然之象。
即使不著過多的顏色,
也能體現(xiàn)出豐富的色階變化。
色彩的意匠設計只是輔助,
上色一定要考慮到畫面的藝術效果,
不能完全根據(jù)客觀對象。
如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
變化不宜大,
經(jīng)過設計突出一種調(diào)子作為基調(diào),
如盡量渲染夕陽的紅、江南的綠,
別的色彩可以壓低。
需要濃的可以盡量濃,
需要淡的可以盡量淡,
這樣可以烘托意境增強畫面表現(xiàn)力。
另外還要講求明度,
畫前要明確最亮的地方在哪里,
最黑的地方在哪里。
要在整體中求明暗,
局部無法決定明暗,
明暗不完全取決于對象,
更取決于意境。
中國繪畫要真實地反映意境,
畫家必須掌握嫻熟的造型手段和高超的繪畫技巧,
另外還要具備較高藝術素養(yǎng),
不具備這些是畫不好畫的,
畫已盡,
而意不止;筆雖止,
而勢不窮,
中國繪畫是情景交融的藝術,
正如王國維所說:“能寫真景物,
真感情者,
謂之有意境,
否則謂之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