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山水畫(隋唐山水畫成為最突出的流派)
◆ 李思訓(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歷任揚州江都令等多職,因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所以被稱為“大李將軍”。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游人在江邊活動,以細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于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他的兒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畫家,人稱“小李將軍”,秉承家學,亦擅青綠山水,風格工巧繁縟。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畫唐玄宗及隨從逃難四川的情形,宋以來相傳為他的作品,現被斷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風格,在初唐的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畫中亦可看到。
.........................................................................
◆ 王維(699-759),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
.
.
.
.
.
.
.
.
.
◆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曾任檢校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等,活動于盛唐。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布。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