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當前中國畫界對中國畫發展的三種認識

中國畫的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畫藝術無論從形式、技法、藝術表現等方面,以多數中國畫家的看法而論,早已經集之大成,很難再有發展的余地。面對這個現狀,促使許多關心中國畫如何繼續向前發展的畫家、評論家、理論家就這個問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以及個人的見解,其中有三種觀點引起了諸多的爭論。

其一、中國畫已經走向窮途末路
其二、中國畫筆墨等于零
其三、要守住中國畫的底線

當今中國畫界面對中國畫如何再發展的問題,提出的這三種觀點,從表面上看并不是沒有道理,然而如果對這些觀點加以研究,即可看到這三種提法均不全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主觀與片面的認識,甚至是錯誤的見解,因此對于這三種不同的認識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問題。
當今中國畫藝術是否走上窮途末路,或者認為中國畫已經死亡。從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出現的現狀來看,持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中國畫在中國形成已經近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代畫家之手創立了諸多不同形式的中國畫技法。如,僅線描方法就有十八描法之說,再加上近代畫家在此基礎上演變出的一些線描方法,早已超過這個數量,此后又出現了大、小寫意技法,兼工帶寫技法,以及各種皴法、點法、潑墨、潑彩,乃至后來又出現的“中西結合”方法等等。在中國畫近千年的發展史中,這些中國畫技法早已發展成熟,因此現今很難再創立出什么新的技法了,大量的重復古人,繼承某家某派的作品、程式化的作品充斥著中國畫的畫界。沒有新的中國畫表現技法產生,中國畫就更難向前發展,也就很難成就或產生一流的中國畫藝術大師。這是繪畫藝術的特性,正因為繪畫藝術的成功如此之難,致使今天的畫家們面對中國畫的現狀一籌莫展。可見這時有人提出:中國畫已經走向窮途末路,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畫是否走向窮途末路呢?若單以求“術”(技法)變化的心態認識中國畫的現狀,可以說,中國畫確實已經走向窮途末路,因為在單一的“意象”思維形式中的“術”(技法)是有限的。但是若要以“理”的觀念重新認識這種提法,即有值得商榷之處。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美學是中國畫再發展之“理”,在此“理”中包含著千變萬幻之“法”,佛學中的“一真法界”正是產生中國畫萬法之真諦。中國畫家如果能夠真正理解“理”與“術”之間的關系,并能做到“圓融”“理”和“術”,就找到了解決中國畫如何再向前發展的關鍵。中國畫并未走向窮途末路,也未走向死亡,持“窮途末路”觀點的人只看到中國畫發展的一個方面,可是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并未看到,故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全面的,雖未全錯但只說對了一半。

對中國畫發展提出“筆墨等于零”的觀點,流露出畫家對現今中國畫壇中充滿著程式化與形式化的現狀,既不滿又無奈的嘆息,這聲嘆息體現出,在當今確實還有一些有識之士在關注著中國畫的前途問題。然而繪畫問題畢竟是學術問題,也是一門科學,因此面對當前中國畫出現的問題,也需要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在理性的層次上認真分析與研究,從理論上著手解決。
從原則上講: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離開了筆墨,就會失去畫家賦予中國畫藝術的靈魂,雖然持“中國畫筆墨等于零”的畫家認為:“當今中國畫界比比皆是筆墨僵化,程式化的陋習。”“沒有永遠不變的筆墨,工具應跟著時代走,時代變了筆墨也應該變,除了筆墨,現代新材料多的是,泥土、丙烯都可以,藝術作品表達的是作者的感情,只要感人、震撼人,工具完全不足道。”這種認識是客觀的現實的,同時也符合當今時代的思想。但是從畫家這種思想中可以看到,畫家是站在對畫具、色彩、材料及技法表現的執著上提出的觀點。從中也可以體會到畫家將那些筆墨僵化、程式陋習都歸于技法或材料帶來的后果,然而卻沒有看到在當前畫界出現這種現象,完全是因為對中國畫發展理論缺乏認識,所以才造成中國畫當前的這種現狀。

單純地改良材料與技法,確實也能對中國畫的再發展帶來一些新的思維。然而從當今出現的一些以改變技法與材料的中國畫作品來看,為什么從中看不到中國畫的文化韻味呢?反而使人觀之或像西方的“印象派”,或像西方的“抽象派”,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呢?這就引出了一個中國畫的形式問題。從“筆墨等于零”的主導思想來看,其主張是以“中西結合”的方法改造中國畫,這種主張在20年代初就曾有人提出,然而究竟以什么樣的藝術思想以及藝術理論和原則與西方繪畫進行結合,卻很少有人研究,因此造成了多數中國畫家都從西方繪畫的技法上去吸取方法,其結果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摹仿,就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技法。這種結合只是變換繪畫的方式,實際并未從根本上達到真正的結合,因而造成中國人看其畫少了中國文化的味兒,西方人看其畫或像畢加索,或像波洛克。客觀的講,這并沒有起到真正發展中國畫的作用,反而使中國畫走進了對西方繪畫表面認識“所知障”的弊端,以這樣的繪畫感情,又怎么能夠達到感人與震撼人呢?鑒于中國畫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出在以己之“術”求他之“術”,以主觀意識代替對根本“理”的研究,憑這種藝術思維很難達到從理論上解決中國畫的發展問題。因此可以看出,這種只強調對色彩、工具改良的做法與認識,同樣也沒有脫離以“術”論“術”的單一思維形式,因此也只說對了一半。

“守住中國畫的底線”,這種提法沒有錯。但是,畫家提出的這條底線之含義,是中國的筆墨,是書法與繪畫同源,這就不難看出畫家要守住的這條底線還是“術”。客觀地講,這確實是一個底線,因為中國畫若離開了筆與墨的藝術韻味,就失去了中國畫具有的藝術靈魂,因此看守住這條底線是正確的。然而單憑借這條所謂的“底線”,不可能解決中國畫發展的根本問題。對中國畫的發展而言,中國畫必須要守住一條底線,關鍵是中國畫的底線究竟是什么?要守住中國畫的哪條底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所謂的底線就很難成立。以提出“底線”的畫家觀點來看,他認為要守住的中國畫的底線是:“‘書畫同源’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共生現象,水墨畫的審美要素很多,但最基本的還是筆墨、筆力、筆姿、墨性、墨韻,這是中國書畫的慧根所在,若要水墨國畫不消亡,就一定要守住這條底線”。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這個底線指的是“書畫同源”、筆、墨三個方面。

繪畫的發展是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抽象意識,發展到集中體現出了中國文化、哲學、美學的中國畫藝術,乃至發展成為文人畫的詩、書、畫、印合壁的中國畫表現形式。從中國畫發展的各個時期的狀況來看,無論哪個階段的繪畫形式,都能夠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底蘊,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國畫獨有的藝術表現特色。所謂“書畫同源”,正是在這種特定的中國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反映出中國書畫之間的用筆、用墨同出一轍相關聯的比喻。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形成的密切關系,是因為中國的書法與繪畫都未離開中國的毛筆與宣紙,兩者雖然一書一畫,但是在對待筆墨的運用上都講究筆、墨運用的功力。在這種相得互補的情況下,出現了“書畫同源”之理,既然“書畫同源”概念與運用筆、墨的功力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對“書畫同源”及筆墨的重視與強調,便都體現在對中國畫技法的重視上。綜觀這些論點可以看出,提出“守住中國畫底線”的畫家,是將這個底線界定在中國畫的用筆、用墨的技法上。

中國畫運用的筆墨技法,是表現中國畫藝術特性的主要形式,這個形式不能丟,中國畫藝術離開了這些就失去了中國畫的表現特色,因此中國畫守住這條底線是沒有錯、是必要的。然而從對于中國畫的再向前發展而論,單憑守住這條底線是不夠的,這條底線的含義只能達到使中國畫不會失去其藝術特色,卻不能促進中國畫再向前發展。這種提法只強調了工具、技法,并沒有解決中國畫如何再向前發展的理論問題,因此這種提法也只談對了一半,同樣是以“術”論“術”,不是以“理”論“術”,因此持這條“底線”的觀點也是不全面的,依照這種思想不可能促成中國畫的發展。

就中國畫的再發展問題而論,中國畫的發展確實存在著一條重要的底線,這條底線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美學等。中國畫正是依靠了中國的傳統理論才發展起來的一門代表了中國文化底蘊的繪畫藝術。中國畫的傳統筆墨等技法,也正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的指導之下形成的藝術形式,從而才產生了不同的表現技法。以中國畫技法形成的原則來認識,中國畫發展需要守住的底線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守住了這條底線,不但可以守住中國畫“書畫同源”筆墨技法的底線,而且還能促進中國畫的再發展。
在中國傳統文化理論以及太極整體思維的理論中,就存在著完整的中國畫創新理論,這是中國畫如何發展的根本之理,中國畫家如果能夠

這個“理”悟通、參透,必然會領悟到中國畫創新之“術”的方法。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理事圓融”之理帶給中國畫如何再發展的啟示,這才是使中國畫家產生藝術“慧根”的本源。中國的筆墨并沒有“慧根”,真正的“慧根”是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畫家的影響,畫家沒有這種“慧根”中國的筆墨就不會產生靈魂,更不可能促使中國畫藝術再向前發展。

中國畫界對中國畫發展問題產生的這三種結論并不是偶然的,這三種認識雖然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道理,但是這種爭論只局限在對“術”之爭,或可稱之為以“術”論“術”的爭論。這種爭論因為離開了“理”的主導思想,所以才會造成了各持己見難以達到統一認識的結果。
若以“理事圓融”的方法與思想,看待這些畫家、理論家對當前中國畫如何再發展而提出觀點,可以說這三種結論都各有道理,都不能算是全錯,然而這些觀點都是只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半“理”的問題并未觸及到。這三種認識總的來看,都是集中在對中國畫藝術發展中很難再找到新的表現技法問題上進行爭論,實際也就是集中在“術”的問題上爭論。在這種對“術”單一絕對認識的前提下,必然會產生各持己見的心態,因此不可能爭出什么結果,更不可能達成對中國畫如何再發展的共識。

以上這三種對中國畫如何再發展的不同見解,均未能直指人心,也未觸及到中國畫發展的根本問題,其原因是他們放棄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只在枝末問題上爭論,因此很容易走向不同的極端,以這種認識問題的方法,不可能在“理”的層面上認識中國畫的發展與創新的問題,更不可能促進中國畫的發展。

從中國畫的發展理論以及形成中國畫技法的原理來認識,中國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及表現技法并未發展得十分完善,在中國太極整體思維理論中所包含的“意象”、“象意”及“悟象”的三象理論中,就有著無窮無盡的理論與方法等待著當今中國畫家進一步研究。中國畫藝術是一門學問,是集中哲學、美學、歷史、文學以及詩、書、篆刻等各方面知識為一體而形成的一門藝術形式,這其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是表現技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與其相關的各種理論與學識,因此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是依靠憑借機械的繪畫技能,或單純講究傳統筆墨、勾、皴、點、染工夫,即可產生具有突破性的中國畫藝術作品的時代了。當今無論中國畫還是西方繪畫的發展,都已經走向了一個極端,并且有待于出現新的發展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畫家若想使自己的繪畫藝術能夠有新的突破,必須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且從中悟到中國畫產生與發展之真諦,才能尋求到新的藝術思想與新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以及新的表現技法,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中國畫藝術實踐中找到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