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雕解說(吊德斯解說)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于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 壽山石的鏈雕源于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連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連章》由整塊田黃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新中國成立以來,鏈雕的表現技法日臻完善,有時一件作品中,鏈環多達數百圈。如前面提過的“東門派”名師林廷良,費時三年多,用一塊40多斤重的高山石雕刻成了著名的《九寶連環章》,268個直徑僅有黃豆大小的圓圈連結著9枚圖章,鏈條之多,鏈環之細,前所未見,令人嘆為觀止。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致。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進行脫環。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鉆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并排鉆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鏈刀或針鉆,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己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后,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后,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