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藝技法----鏤雕(壽山石雕雕刻技法)
鏤雕也稱鏤空,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保留下來。如古代雕龍,在掏空龍口腔的同時,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顆“珠”。這顆“珠”是原材料的一個部分,雕刻者用細刀小心翼翼地通過“龍嘴”,往里鑿出一顆“珠”來。這顆“珠”剝離原石材后,不僅能滾動自如,而且還不能滾出“龍嘴”。 基于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制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于鏤雕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后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后,才能進行鏤雕。
著名雕刻師陳敬祥先生于1955年開始創作的雕雞題材作品《雞籠罩》,是壽山石鏤雕的經典之作。他用一塊壽山石材雕了一個雞籠,然后將刀伸進雞籠小小的空格里,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雞。此作1957年晉京參展,轟動一時。 1960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陳列時,全國美協副主席華君武前往觀看,贊賞之余,當場為其改名為《求偶雞》。該作現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所收藏。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布。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