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雕塑技法 四、石膏軀干掛布

石膏軀干掛布

1.比例:1∶1

石膏軀干掛布,是為學生認識衣紋的規律性、隨意性而開設的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衣紋的造型規律,形成的原因,不同面料所產生的不同形態的衣紋。學習內在形體對表面衣紋的影響,掌握衣紋的塑造方法和表現手法。

2.材料準備

除了扎軀干架子所需的一切外,還需許多細鐵絲。

3.扎架子

先扎軀干架子,然后做軀干,軀干做好后,用刀先在人體上畫出衣紋的疏密,再根據畫好的衣紋,用合為兩股的細鐵絲,根據衣紋的走勢纏掛在軀干上。

4.加泥

根據衣紋的走勢,把泥條在鐵絲上裹緊,并整理流暢。

5.衣紋的規律

不同的面料,形成不同形態的紋路,面料一般分為四種:即呢料、棉布、化纖、綢料。呢料形成的衣紋粗短,轉折渾圓且模糊,陰陽轉換較少,表面較粗糙。棉布衣紋轉折較硬,多且雜亂,表面不太光。化纖的衣紋長且挺括,轉折明確較光。綢料衣紋細,柔軟,變化多,表面光滑細膩,且衣紋多產生于活動部位,而緊貼體的部位稱為“實”的部位,衣紋較少。如果有,一般細、少、短,而轉折硬且明確,相反,不貼體的部分稱為“虛”的部位,這部分的衣紋一般粗大,較多,較長,且轉折較軟而模糊。而衣緣起止部位的衣紋的形態也不同,起點的衣紋較細,多,轉折明確,中間段落多為自然下垂部分,這部分衣紋渾圓自然,如果不通過關節,受外力影響小,但止部分的衣紋,容易受外力或關節運動的影響,而多產生短,較虛且多的衣紋。

注意單股衣紋的陰陽變化轉折(加圖4—32)(陽面及衣紋中向外凸起部分,陰面及衣紋中向內凹部分)。

一種是高點由一根“線”轉折成兩根高點“線”或多很高點“線”。相反,由一根低點“線”可轉折成兩根或多很低點“線”。二是高點轉折完成后向低點轉換。

分析了單股衣紋,還要做好多股衣紋之間的橫向聯系,及從陰面過渡到陽面,又從陽面過渡到另一陰面。兩股或多股變成一股,而一股又變成兩股或數股。

6.調整疏密節奏,處理好表面肌理

根據構圖、動態而安排衣紋的起止、疏密、粗、細、長、短、軟硬、實虛、質感。表面肌理的安排與皮膚、毛發形成的對比,把雕塑的整體效果調整到最佳。

7,整體效果的統一(見第 50頁圖 4—33)

這一步主要看衣紋的安排是否得當,是否有弱化動態的地方,主要說明動態的地方應做明確。而衣紋相對安排在較“虛”的地方,不影響主動態的地方。另一方面要看衣紋的凹面是否破壞雕像。有的同學由于只注意衣紋的塑造而忽略了下面的人體,而做得過四則傷了人體。看看整個雕塑上衣紋所形成的陰影是否破壞了整個雕塑的體感和量感。衣紋與雕塑的效果一般是經過多次調整和反復修改,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