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雕塑技法 三、人體軀干
三、人體軀干
1.比例:1米左右(膝以上)
人體軀干是過渡到人體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著重研究胸腔和盆腔的結構、運動、解剖等關系,同時較前面的課更具深度和難度。
2.材料準備
小型人體架子(如果動態小也可以用頭像架)、木條、鐵絲或鋼絲、鐵釘、棕繩等。
3.扎軀干架子
扎架子一定要把大的比例和大的動態扎出來。同樣應該多角度仔細觀察對象,對模特兒的運動、結構、基本形等關系基本上有一個認識,做到心中有數。
軀干與頭像和胸像架子不同,顯得更復雜。在扎之前要嚴格地測量模特兒的尺寸,如肩寬、盆骨寬、胸腔寬、頭長、軀干長、盆骨高度,基座到恥骨的高度,到肩線的高度。測量后按比例算出實際數據,有了數據可以根據動態扎架子了。
扎架子主要從兩個位置觀察和扎,如正面(如圖4—27)和側面(如圖4—28),正面控制左右和上下變化,側面控制前后變化。
須特別注意頸窩、腰眼和恥骨的位置。否則,一不小心這些地方可能會露架,而后背、腹部和肩部有可能會掉泥。所以從側面看,頸窩、胸骨前、背腰、恥骨連合這些位置盡量少扎木塊,下頜、背部、臀部要稍稍多扎一些木塊,腿部用兩根粗鐵絲扎出動態,下端固定住,再綁上長木條即可。頭部如胸像架子多扎些木塊,注意架子尺寸要略比模特尺寸小些。
要扎出肩的動態、盆骨的動態、腿的動態,注意頸窩和恥骨的位置,它們的連線決定了中軸的位置,在中軸上胸腔、盆腔發生了仰俯、偏倒和旋轉的運動變化,其中兩肩鋒和兩胸角的位置基本可展示胸腔的運動關系,而髂脊和大轉子、恥骨則展示了盆腔的運動關系,所以一定要找準這幾個點。要比較準確地扎出動態。由于動態不同,對象的頭、頸、胸、盆腔的關系也起不同變化。(如圖4—29)
4.上大泥(見第49頁圖 4—30)
上大泥前要檢查架子是否牢靠,再用棕繩捆一次,澆些水,以便增強泥的附著力。先用泥把架子薄薄地包起來,壓緊。再根據動態和體量加泥(與扎架子同理)。前頸、頸窩至胸骨、胸面、胸眼、盆腔下緣、恥骨等位置要少加泥;顏面、肩背、腹腔、后臀相應多加泥,并拍緊。
正面須注意:頭頸動態,肩峰和鎖骨、胸角的偏倒傾斜關系,髂嵴、髂嵴前緣和恥骨聯合形成的盆腔動態關系,背部、脊柱的動態關系,肩胛開合關系,髂嵴后緣與臀線的關系。
做出一定動態后,要求強調出在特定動態下的基本形,頭卵形,頸柱形,胸倒梯形,眼球形,腰正梯形。做出了符合上述動態的基本形后,應當拍出大的面向。首先是整個像的正面、側面、背面、頂面和低面,以及頸、胸腔、盆腔、腿的各個面向,同時這些基本形都產生了偏倒、扭轉和仰俯。所以各個基本形之間的正面與正面扭轉連接變化關系,側面與側面扭曲變化的關系,即同屬面向的扭轉連接關系。
在做到每一個基本形的大的面向變化后,還應把每一個基本形的正面、側面、背面作為一種連續性的面來塑造形體,即整個雕像的正面、側面、背面。而頂面和底面則被形體疊加、覆蓋和打斷了。
這一步泥的體量應比實際的尺寸小些,以便調整和深入,注意把泥拍緊。檢查是否露架、掉泥或裂縫,如果有這類情況,要及時解決,如沒有問題后便用棕繩從上至下把雕像纏一次,以加強雕像的強度,從而可以放心地調整、深入。
5.塑大形(見第 49頁圖 4—31)
先做出大的感覺,如對象是長臉還是寬臉,是細長脖子還是短粗脖子,是胸腔體量大還是盆腔體量大,軀干是壯還是瘦,胸是厚還是薄,腿是粗還是細,肌肉發不發達,等等。然后根據比例進行校對,隨后調整動態、重心,注意頭、頸、胸、盆的銜接。不要出現局部動態正確,而整體之間相互錯位在情況。
再調整對稱感覺,它包括左右、前后、上下的對稱。用線垂、卡尺,或在像上畫線來矯正,它不僅指長短和高低的對稱,同時也指面積和體量的對稱。
調整和明確大面向,增加過渡面。而大面內也包含一些其它面向的小面,這些面向互相穿插,扭轉,變化豐富。要保證在不破壞面的基礎上增加這種小面和過渡面的塑造,使形體更具活力而不顯死板和僵化。
大的解剖結構如鎖骨胸骨、胸廓、髖骨、大轉子、恥骨聯合,脊柱、肩胛、艙骨、肱骨和股骨;胸鎖乳突肌、胸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斜方肌、背闊肌、三角肌、骶脊骨、臂中肌、臀大肌、股直肌、股內肌、股外肌、股四頭肌等。應基本上做出它們的起止位置,同時須特別注意它們與基本形的關系。
6.深入
反復調整大關系、面向、解剖、軟硬、擠壓、拉扯、毛發的變化,進一步深入刻畫,使雕塑更生動更充實。
在比例動態、重心、體量相對正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塑造對象的細節,如頭部的五官。強解剖結構更準確,如肩峰、朧骨頭、鎖骨、胸骨、胸角、髂嵴、恥骨、大轉子、第七頸椎、骶骨、肩胛骨等等。強調這些骨點的方、硬,特別是關節部位,表現了人體的內在結構和運動變化。
解剖結構更準確。如咬肌、面胛肌、口輪匝肌、胸鎖乳突肌、喉結、腹直肌、腹外斜肌、臀中肌、三角肌、斜方肌、背闊肌、骶脊骨、股直肌、股外肌、股內肌、股四頭肌,這些主要的肌肉顯于皮表,肌肉的厚薄,寬窄,起向,起止,緊張,松弛,擠壓,扭轉變形對外形起定性因素,深入刻畫骨與骨,骨與肌肉,肌肉與肌肉的覆蓋,穿插,疏密與節奏,軟硬變化。
表面肌理的處理更豐富。強調頭發、眉毛、體毛、皮膚的表面肌理變化,頭發的厚、多、疏松,眉毛的少、短,外形,皮膚的光滑與皺紋、皮膚的走向,以及皮膚由于覆蓋的骨點和肉的軟、硬、厚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表面形態。同時,也由于塑造手段不同,工具不同,而自然產生不同的表面肌理以及人為處理的材質肌理。
7.整體關系的統一與調整
由于前一步的深入,同學把精力主要放入到局部形體的塑造中,所以這一步要求同學們從局部走出來,多從整體出發,調整不當之處。
總地來說,首先是運動的節奏感要一氣呵成,有的同學局部節奏處理得很好,但總觀節奏和主旋律被打斷了,或停頓了,這就要求調整局部節奏以明確主旋律。當然,最好是既有小節奏變化,又不違背大旋律。同時注意具體的動態、軀體的扭轉、力度的大小、動作的開合、肌肉的擠壓變形等。
另外看局部的細節刻畫是否破壞了整體關系,局部解剖與總體解剖是否相等,還有對比關系的調整,如關節與骨肉關系,硬與軟、方與圓、松與緊、疏與密等,不要該強調的沒強調,該削弱的沒削弱,所以應先從整體肯定強弱,再求里面的變化,也許還要去掉一些已經很精采的東西。
表面肌理的調整,人物氣質、對象特征和作者的風格、處理手法等的調整也是不可少的。
再回過頭來檢查比例、動態、重心、體量等關系是否正確,不要認為雕塑做完了,這個雕塑就具有完整性,也不要認為雕塑局部殘缺就不完整了,完整性是指從整體來講形與神的結合已達到完善,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已體現在作品上了。
以上幾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關連和相互影響的,所以調整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反復削加的過程,也是一個多思考少動手的過程,它往往要修改調整無數次,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