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更衣的意思是什么【怎么解釋】

古代更衣的意思是什么【怎么解釋】

在古代,“更衣”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真正的更衣,也就是換衣服。比如在《史記·外戚世家》中曾提到,“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二是代指上廁所,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比如在《資治通鑒》中“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古代更衣,顧名思義,就是更換衣服。在古代,更衣并不只是單純的為了追求美觀和舒適,更是一種禮儀、文化和身份的象征。在這個貴族和士人重視禮節的時代,更衣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

更衣在古代有5種意思:1、換衣服;2、換衣休息之處;3、借指宮女;4、大小便的婉辭;5、帝王陵寢的便殿。

1、換衣服:更衣本是換衣服的意思,《史記·外戚世家》:“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也常用來指宴會時離席,《漢書·灌夫傳》:“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2、換衣休息之處:《漢書·東方朔傳》:“后乃私置更衣。”顏師古注:“為休息易衣之處。”

3、借指宮女:《宮人斜》詩:“一邊載出一邊來,更衣不減尋常數。”意思是:宮女有進有出,和平時的數量一樣。

4、大小便的婉辭:因“上廁所”說出來不雅,所以用更衣代替。漢王充《論衡·四諱》:“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鮑魚之肉,可謂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為忌;肴食腐魚之肉,不以為諱。”

5、帝王陵寢的便殿:《嘯亭續錄·北郊齋宮》:“其后齋宮為更衣別殿。”意思是:后面的宮殿就是王陵寢的便殿。